阅读本文之前,诚挚邀请您点一下页面上的“关注”按钮,这样不仅方便今后持续收到类似的优质文章推送,也便于您参与讨论和分享。您的支持,是我们不断创作的最大动力!
文 | 谢贤生
编辑 | t
有人曾经说过,人生从出生到最后,终极目的便是走向死亡。虽然这句话有些片面,忽略了人在生前能够创造出的巨大价值与意义,但也不能全然否定,因为每个人最终的归宿无一例外都是死亡。
在我们中华传统的丧葬礼仪中,常见的情形便是人去世后为其举行庄重的丧礼。尽管近年来随着国家提倡移风易俗,许多地方逐渐简化甚至取消了传统丧礼,但依然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传承的文化习俗。
展开剩余84%在举办丧葬礼仪时,我们经常会听到几个词语的反复出现,那便是一鞠躬、再鞠躬、三鞠躬!
那么问题来了,为什么不说“二鞠躬”,而偏偏要说成“再鞠躬”呢?其中是否蕴含着什么特别的意义或深层的文化内涵?
今天,我就带大家一起探究一下,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丧葬鞠躬文化背后的故事。
其实,称第二次鞠躬为“再鞠躬”有多种说法,今天我精选了几种较为可信的解释,分享给大家。
第一种说法与我们传统文化密切相关。众所周知,“二”字只是单纯表示顺序的数字,意味着第二次的意思;但在丧葬礼仪中,当人们念出“一鞠躬、再鞠躬、三鞠躬”时,这其中存在明显的递进关系。因此用“再”字比“二”更能体现这一层层加深的敬意。
“再”字不仅体现了动作的递进,还承载着亲属对逝者日益加深的敬重和思念之情,尤其到第三次时,这份思念达到了极致。
举个例子,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“一而再,再而三”中,也没有用“二”来表达“第二次”的含义,而是用了“再”字,体现了一种重复且递进的意思。
当然,这种用法的根源,也许正是因为古人习惯用“再”字来表达此类递进含义。
第二种说法则与礼仪人员的文采有关。在古代,普通人生活主要靠耕作或读书考取功名,除非生于地主之家,否则选择相当有限。
至于做生意,真正繁荣起来是宋朝以后,但即便如此,商业地位和社会认同仍有局限。
因此,丧葬礼仪人员在古代相对来说是较为吃香的职业,尤其是战乱频繁的年代,这种职业更是“供不应求”。
为了在众多礼仪从业者中脱颖而出,有些人可能特意选择用“再”字替代“二”,借此显示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礼仪水平,吸引更多人请他们来主持丧事。
最后一种说法则涉及宗教因素。佛教自很早传入中原,被誉为“南国四百八十寺”,当时佛教发展迅猛。
尽管后来佛教因占地多、人口众多被统治者限制,但至今佛教影响力依然深远。
佛教讲究“不二法门”,即超越二元对立的思想,认为“二”存在某种忌讳。
为了避讳“二”字,也为了表达对佛教的尊敬,丧礼中便不再用“二”,而是用“再”字代替。
以上就是为何丧葬礼仪中说“再鞠躬”而非“二鞠躬”的几种较为合理的解释。
既然了解了“再”字的用意,我们不妨进一步探讨一下这鞠躬礼仪背后的文化内涵。
其实,很多人并不知道,鞠躬最早并非用来表示敬意或丧礼上的礼节,而是一种祭天仪式,祈求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
随着时间推移,鞠躬逐渐演变成日常礼仪动作。直到民国时期,孙中山提出“废除旧礼”,鞠躬这种带有明显等级色彩的礼节才被逐渐取代,握手、点头等更现代的礼仪开始流行。
时至今日,鞠躬常见的场合除了服务行业的迎宾礼仪,更多见于丧葬仪式中。
一般来说,鞠躬需要进行三次,每次鞠躬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规范。
第一次鞠躬时,身体前倾,但脖子不能过度伸长,耳朵与肩膀保持同一水平线,最重要的是眼神要适当,不可直视对方,通常目光落在对方胸前。双手需紧贴腿侧,笔直向下,不可随意晃动。
第二次鞠躬是表达更深的敬意,动作要求与第一次相同,但神情和动作要更加恭敬、诚恳。
第三次鞠躬通常距离逝者保持两三步,身体前倾角度在15°至60°之间,视个人对逝者的敬意深浅而定。
整个过程中,每次鞠躬身体都需向下弯曲约90度,尤其是第二和第三次。
此外,鞠躬前必须脱帽,这是为了体现对逝者的敬意。戴帽鞠躬不仅不礼貌,还可能因帽子掉落而尴尬。
以上便是关于鞠躬礼仪的基本知识。
丧葬中的鞠躬文化,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代表着对逝者的哀思和对亲情的珍视。它不仅是一种礼节,更是价值观的传承和文化的延续。
—— 殡葬礼仪活动中的“二”与“三”,殡葬百科,2019-04-06
发布于:天津市驰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